【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在城市里,偶遇野生动物是一种美好。但是,当野生动物数量太多,上班、下班,甚至倒垃圾时频繁遇见也许就会变成一桩烦心事。这些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上海部分小区就经历了这样从美好到烦心事的变化,甚至引起了居民惊恐。

所幸,在相关管理部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貉在部分小区的遇见概率下降了。根据今天发布的最新貉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有貉分布的小区中,貉的平均密度为0.43只/公顷,平均貉遇见率为1.15只/公里样线,分别比2022年降低60.2%和58.9%。然而,专家指出,貉的分布点位在上海依然在扩散,估计现在已经有超300个小区有貉分布,总数在3000-5000只左右。

部分小区平均密度下降,分布点位在扩散

继去年首次邀请市民一起参与“貉口普查”后,今年夏季,200多位市民志愿者和54位领队一起,对松江、青浦和闵行等区的90个小区进行了貉分布和数量调查,记录小区环境和管理现状,并完成了社区居民访谈。

在今天举行的2023年“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闭幕式上,最新的貉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调查显示,90个小区中,40个小区有貉分布,貉密度最低为0.07只/公顷,最高为1.66只/公顷,平均密度为0.43 只/公顷,平均貉遇见率为1.15只/公里样线。

相较于2022年调查结果,貉在社区的数量整体上有所下降。2022年“貉口普查”中,社区环境貉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平均遇见率为2.80只/公里样线。因此,今年社区环境貉平均密度降低60.2%,平均貉遇见率降低58.9%。

不过,带领团队参与貉调查研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貉在上海的分布点位依旧在扩散,从2019年40个小区左右一直到现在估计超过300个小区有貉,集中在松江、青浦和闵行三个区,总量估计在3000-5000只。

王放指出,虽然通过对无序投喂猫粮和湿垃圾等的管理,貉在部分小区的密度、遇见率下降,但依然是在自然界遇见率3-5倍,“未来如果在上海社区遇见貉的概率是自然界的1-2倍,那会是更美好的状态。”

参与貉调查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介绍,貉在上海部分社区的平均密度和遇见概率有所下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在有的小区,貉得了皮肤病死亡了一批,但关键因素还是人为干预,主要措施包括对投喂流浪猫的猫粮和湿垃圾的管理,“缺少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貉的数量就自然而然慢慢减少了。”

过去几年,在松江、闵行和青浦一些貉猛增的小区,调查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看到了充足的猫粮,貉与流浪猫争抢猫粮。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去翻湿垃圾桶,寻找食物。研究表明,貉在小区的食物种类多达约40种,甚至还吃梭子蟹的壳。

为了进行研究,研究团队为部分貉佩戴了跟踪颈圈。王放介绍,根据研究,小区猫粮增加,貉的遇见率增加88.6%;湿垃圾外溢,貉的遇见率增加101%。两者加起来,小区里猫粮多、湿垃圾可以让貉翻着吃到,貉的遇见率增加近3倍。

在金山一家烧烤摊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曾经记录到一段视频,烧烤摊位收摊后,一只貉宝宝跑出来捡烤肉吃,嘴巴里叼着肉串,结果横着的竹签卡住了回家的一条通道,场景颇为有趣,却也说明,充足的食物来源是导致貉激增的重要原因。

有人提出,除了减少小区里的食物来源,向居民普及貉的科学知识之外,能否将多余的貉抓捕后野放至大型生态林地或者公园?对此,王放表示,从他们的探索来看,这个办法暂时行不通。

“曾经,辰山植物园收容过一些貉,但是后来发现,这些貉在不断尝试回到小区,也许它们已经太熟悉小区的环境了,那里有食物,有温暖的热水管道附近可以安家,在回到小区的过程中,它们有的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有的淹死在河里,个别还有饿死。”王放介绍。

他认为,虽然,从最新的数据来看,通过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貉的密度下降了,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未来,野生动物与城市、与居民生活的距离更接近是一个趋势,就像袋鼠在澳大利亚、浣熊在北美一样,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如何处理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貉目前在上海的分布点位还只占它们在上海可以栖息空间的10%。”

“当然,遇到野生动物我们也不必惊恐。以貉为例,它是一种夜行动物,通常晚上出来活动,生性也比较胆小,看到人一般都会主动‘溜之大吉’。”专家表示。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